查看原文
其他

关系中的冲突有多重要?真相或许会重塑你的认知

埃德·特罗尼克 十分心理 2022-06-27

· 如果喜欢本文,记得点在看 ·


为什么有些人能拥有许多令人满意的、亲密的社会关系,而另一些人却在忍受隔阂和孤独的痛苦?


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与我们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何关联?
.....

你可能会认为,完美的和谐是健康关系的典型特征,但事实上,70%的互动是不同步的,失去联结是人际互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以下,enjoy:

 01 

错位是关系中的常态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哺乳圣母》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哺乳圣母》(Madonna andChild)体现了理想化的父母之爱。在这幅画中,玛利亚与她年幼的儿子深情地凝视着对方的眼睛。

拉斐尔(Raphael)-《圣母子》

拉斐尔(Raphael)所画的同一主题的另一幅画更能说明问题,年幼的耶稣看着玛利亚手中的一本书,而玛利亚则心不在焉地看着地面。

同样地,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和金杰·罗杰斯(Ginger Rogers)的舞蹈传达了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观念,那种观念让我们陷入了一种误区:在良好的情感关系里,两个人总是步调一致。


《辣身舞》(Dirty Dancing)电影海报


但在《辣身舞》(Dirty Dancing)中,珍妮弗·格雷(Jennifer Grey)与帕特里克·斯韦兹(Patrick Swayze)的关系才更接近事实—珍妮弗踩到了帕特里克的脚趾,而帕特里克戳到了珍妮弗的眼睛。为了跳出最后一幕中那样优美、协调的舞蹈,配合中的失误与混乱是必要的。对于珍妮弗和克雷格来说,他们在收拾餐盘和点比萨时的笑声饱含喜悦与亲密,而这一切都源于直面错位、修复关系的过程。

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在混乱中前行一直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与发展的方式。这似乎有些违背直觉,因为你可能认为在健康的关系中不会有冲突。身处一段良好关系中的两个人难道不应该一直和睦相处吗?

当初的“静止脸”实验得出了戏剧性的结果,揭示了一种理解婴儿与父母的关系的新方法,但对于亲子关系,我们还有许多需要了解的地方。我们从前对婴儿的研究反映了一种假设,即亲子互动越同步、越协调,亲子关系就越理想,或者说,就越正常。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研究发现,对于稳固的关系来说,混乱才是关键。


 “静止脸”实验 


在“静止脸”实验中,我们首先拍摄了典型的亲子互动。随后,我们对这些视频进行了逐帧分析,我们放慢了视频的播放速度,从而有机会了解我们无法实时欣赏的每一刻的互动。

我们希望看见健康的母婴关系—看到母婴之间的完美协调、互相注视,同时移开目光、同时伸手触摸对方,总而言之,双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匹配的。怀着这种关于母婴之间如何互动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用简洁的方式来描述母婴联结的瞬间,把所有失去联结、不符合这种完美模式的数据都当作无关的信息。但经过数月的研究,我们无法否认真实存在的互动模式。平均而言,在典型的健康亲子关系中,有70%的互动是不同步的。失去联结是互动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例如,在一段视频中,我们观察到婴儿注视着自己高脚椅上的带子,通过吮吸手指来安慰自己。当母亲试图吸引婴儿的注意时,她没有理会母亲。然后,母亲把手从婴儿的嘴里拿出来,轻轻地往后挪了挪。她们两人的目光相交,都露出了笑容。然后母亲靠近了婴儿,但婴儿却看向了别处。


大多数关系的互动在70%的时间里都是错位的,你觉得这合理吗?我们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了这个结果。在发展心理学界,这种三七开的论断颇为出名,一些实践工作者会在不知道其来源的情况下就引用这种说法。这个结论来自我们对于最初的爱的关系的详细观察。起初,我们对于情感协调的期待让我们把错位视为问题,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常态。在分析那些视频的时候,我们发现重要的并非错位,而是关系的修复。



 02 
修复关系需要实际行动


我们逐渐认识到,关系的修复是人际互动的关键。

关系修复带来了一种愉悦、信任和安全的感觉,它能让我们产生一种内隐的认识,即我可以克服困难。除此之外,修复关系还能教给我们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当两个人经过努力终于配对成功时,由错位产生的消极感受可以变成积极感受。我们不必停留在消极的情绪状态里。一个人关于自己能否改变情绪状态的信念,是从婴儿期最早的互动中发展而来的。


当我们使用“静止脸”范式来做实验的时候,我们观察了典型的亲子互动,得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首先,我们观察到母亲和婴儿会自然地玩一些他们常玩的游戏,比如拍手或数数。然后我们发现,在“静止脸”实验的情境下,婴儿在错位–修复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互动的策略,他们会用这些策略来向母亲发出信号。每当遇到压力时,婴儿就会采用在平时与照料者的交流中总结出的一种互动方式。虽然他们还没有言语或有意识地思考的能力,但他们能利用从无数的互动瞬间中得来的经验,应对由照料者的异常行为所带来的压力。


我们逐渐明白,关系的错位与修复是一种正常的、持续的体验,对我们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最初的情感关系中,我们只有30%的时间是完全协调的,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消息啊!这个数字这么低,应该能缓解许多人的压力,让他们知道在成年后的情感关系中不必寻求完美的和谐。只要有机会修复关系,70%的错位并不可怕,那不仅是一种常态,还有助于发展积极、健康的关系。为了学会信任彼此,我们需要那些正常的混乱。


在最初的“静止脸”实验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核心的结论:如果要使关系健康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或者破裂,那么这种从错位到修复的过程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03 
什么是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meaning making)是什么意思?杰罗姆·布鲁纳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他是一位认知科学家,因此他主要从语言符号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意义建构。“静止脸”研究表明,人们在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意义之前,就已经能很好地建构意义了。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体验的多个层面上建构意义,包括感觉系统、基因、自主神经系统以及运动系统。他们通过多层次的感觉—感知、思考、触觉、视觉甚至嗅觉,来丰富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自我意识。他们从多层次的感觉、动作以及只有人类才能理解的情绪体验中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融入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中。


精神分析师、婴儿研究的先驱路易斯·桑德18(Louis Sander)阐述过他所谓的“开放空间”(open space),这是一个比喻,形容的是处于婴儿和照料者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为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与成长提供了机会。在这个空间里,婴儿会在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中发展出独特的自我。当婴儿误解并重新评估他人的动机和意图时,与他人即时接触是婴儿理解自身意义的过程。


“静止脸”实验用戏剧化的方式说明了婴儿天生就有影响他们的世界的能力,并且拥有与环境互动的天赋。面对母亲陌生的冷漠表情,婴儿会用许多策略来重新引起她的兴趣。“静止脸”范式所代表的实验情境,挑战了婴儿理解自身体验的意义的能力。如果他们会说话,他们可能会说,妈妈不能与孩子互动了,这简直是莫名其妙。在不同的实验方案中,实验的总长度均为6分钟,而“静止脸”的部分的持续时间则有所不同,但平均长度是2分钟。

如果你尝试面无表情地盯着一个想要吸引你注意力的朋友或家人,两分钟就长得好像煎熬一般。出于实验的目的,时间的延长放大了那种反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婴儿意义建构过程的机会。


如果一个婴儿成功地经历了从错位到修复的过程,那么当他面对“静止脸”实验的压力时,就会用各种策略来管理这种压力。他会指指点点、尖叫,并做出一系列行为来重建联结。他会表现出能动性(也就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力量感—他能对自己的世界采取有效行动。

如果他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经历,他可能会说:“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理我,但我知道如果我继续努力,就可以引起她的注意。如果一个婴儿经历过无数次从误解到重建联结的过程,他就会以一种充满希望的方式与母亲的世界互动,而不会产生无助感。他对自己的经历建构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一种乐观的期待,这给了他一种复原力的感觉。相反,一个体验过错位,但很少有修复经历的婴儿则会建构消极的意义:你不爱我,我不能信任你,或者我很无助。


事实证明,这些互动中的应对模式,以及这些建构意义的模式是相当稳定的,很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对52对母婴先后进行了两次“静止脸”实验,实验中间的间隔为10天,我们发现婴儿在这两次实验中用来吸引母亲注意和安慰自己的策略是相同的。如果母婴没能修复关系中的裂痕,婴儿会表现出与悲伤、退缩或疏远一致的行为。他们似乎很难控制自己,要么行为混乱,要么完全崩溃,一动不动。这两类反应都说明他们感到无助、无力。


这些发现对于成年人的主要启示在于,早年的关系模式不是固定的、永久不变的。通过与孩子、配偶、朋友、教师、心理治疗师和其他你有机会带入你生活的人进行混乱的互动,你在一生之中能获得持续的改变和成长。

如果你在早期的关系中缺乏足够的修复机会,你可以通过与原来的照料者重新体验错位和修复的瞬间(如果他们愿意改变)来治愈自己,当然你也可以和新的关系中的伙伴一起体验这些瞬间。


如果你发现自己反复陷入有问题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深感焦虑或绝望,那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环境。但是,在与身边的人的关系中不断重复从错位到修复的过程,能为我们带来能动性(比如希望)。


作者:埃德·特罗尼克(Ed Tronick)博士,享誉全球的“静止脸”实验的重要研究者、神经科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新生儿医学部研究员、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发展与脑科学特聘教授。

本文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冲突的力量》,转载于公众号:华章心理(ID:hzbook_xl),已获授权。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
谷爱凌又夺金牌了,她太稳了!什么时候有她的“大心脏”啊?

让美好的事情成为“标配”

1座小城,10个冠军——为什么高手总是扎堆出现?


☜♡☞

● 长按二维码加入幸福研习社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